王命璿(1575~1653),字君衡,号虞石,龙岩西陂小洋人;1600年中举人,1604年中进士,历任广东新会知县、陕西道御史与直隶钦差大臣、广东巡按和京都大理寺丞、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及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等职。他忠诚耿直、敢于直谏,关心百姓、勤政为民,在京都和福建、广东、陕西等地建立了不少的功绩,是明朝末年一位较有政绩的官员。 根据史料记载,他与上杭县步云乡的马头山寺,有着一段特殊的渊源。 故事发生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那一年,其父病故;王命璿丁忧回乡办理父亲的丧事。按照当时龙岩的风俗,需要聘请法师为亡灵超度。他那姓蔡的管家找来了上杭步云马头山的海经法师(1589~1646)。命璿担心海经是个假和尚,遂令管家将其安置在外,暗中加以考察。经过几次试探,命璿发现海经法师果然一生正气,不沾烟酒、不近女色、不好贵重之物,就是被人辱骂也不愠怒、不还口。命璿心中暗喜,便聘他为师,为其父主持超度之礼。 海经法师不负命璿所望,每一道礼仪都张罗的有板有眼,每一个环节都组织的有条不紊。一连忙活了几天,整个超度之礼隆重热烈、井然有序,命璿心中十分满意。结束那天,命璿特意当面赠送五十两黄金以表谢意。海经满心欢喜地收了下来。命璿十分奇怪,便问海经法师:“我以为师傅身心清净,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打动你的佛心,没想到你居然也为金钱所动。这是为什么?” 海经从容应答:“我原来落脚家乡杨家畲的元帝宫,最近相中村东城砦马头山南坡的那块山地,准备建设庵舍,急需大量的资金……” 命璿恍然大悟:“师傅乃为大义,并非贪图小利。我再赠送五十两金子支持你建庵立寺。” 海经法师得到命璿的这些资助,又在祖父张汝节及众乡亲的热情帮助下,请来泥工木匠,立柱筑墙……不久一座颇具规模的寺院就建了起来。 自从那次认识之后,王命璿又从多个渠道对海经法师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他了解到,海经法师,乳名清朗,生于明万历十七年已丑十一月廿二日寅时,俗家上杭小吴地;父亲名盛田,母亲黄氏。海经自幼与佛结缘,五岁时,由赖坊吉当山奇僧敬心和尚收为徒弟,法名性戒、字海经。海经从此静修禅理,后又遍游武当、普陀山等佛教名山,得到了多位高僧的点化。而且命璿还听说,海经乐善好施、普度众生,在龙岩上杭一带口碑甚好,心中无比敬佩,于是便产生了赠予海经法师一个道号,以表彰其高深道行的念头。 这一天,命璿邀请龙岩上杭的十多位乡绅一同登上了环境清幽的马头山。在山寺大殿,大家共同商议,一致赞同命璿的提议,尊称海经法师为“至道禅师”。命璿神情激动欣然提笔,首先挥笔题写了“至道禅师”这一道号赠予海经,接着又题赠了一副嵌字楹联——“至敬至诚,五蕴皆空空色相;道高道厚,六根清净净身心”;后来还书写了“马头名山”和“方丈”二匾分别挂于山门和偏房……临行的时候还留下了一笔不匪的香火钱。 不久,朝廷破例起任王命璿为广东巡按。王命璿肩负使命前往广东。在之后的几年里,广积粮秣、置办义仓;加强边防建设,抗击倭寇;置田收税、资助考生卷费、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雷厉风行、办事果断,为当地做了大量有益的事情,深得百姓的赞誉,也赢得了天启皇帝的赏识,1621年应召晋京担任大理寺丞。 之后,至道禅师以马头山寺为中心,广种福田、香火日盛。他经常念叨着王命璿的功德,称赞他广博的学识和“能窥圣帝之义”的才能;初一、十五默默地为王命璿祈福,祈求佛主保佑他宏图大展、事业有成。后来,王命璿也果真一路顺畅,当上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和刑部左侍郎等职,最后以“刑部尚书”的名义,享受“正二品”的待遇,告老还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注:马头山寺管理小组2006年6月编印的《马头名山至道生佛简介》一册中,“王命浚”可能系“王命璿”之误。理由有二: 一是龙岩历史上没有叫“王命浚”的达官贵人;而王命璿与至道禅师的生卒年代正好相互吻合。 二是“璿”与“浚”的繁体字“濬”字型相近,恐因史籍模糊或其他什么原因,后人误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