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美丽家乡 - 文化传承
发表日期:2019年3月4日 作者:邱明 编辑:long 有4668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情系桑梓颂风流——评欧贤东的长篇传记小说《王源别传》

情系桑梓颂风流

——评欧贤东的长篇传记小说《王源别传》

                                         

 


一卷《王源别传》在手,书香潽溢,字里行间饱蕴着作者欧贤东先生立志传承与弘扬龙岩优秀文化,含辛茹苦、坚忍不拔的远大情怀。龙岩最具代表性、标志性的历史人物王源,在作者的笔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读者的面前。人们对王源的治学才华、品德官声、历史功绩,对龙岩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与悠久影响,便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王源,是龙岩的骄傲。闽西南地域的河洛文化源自中原,有着辉煌历史与成就,而王源就是龙岩的一代风流、佼佼代表。如果说龙岩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始于中唐盛于两宋,第二个文化高峰则起于明初持续到清中及其后期。而王源就是这两大文化高峰承先启后的大成者。

明永乐二年,王源“丰稔破天荒”,以三甲186名高中进士,结束龙岩150多年没人及第的历史,其后数百年四十多人循迹跟进,开创了龙岩文化历史新的绚丽篇章。难得的是王源步入仕途,三落三起,心系百姓,廉洁勤政,百世流芳。龙岩历史名人虽多,但进入正史的极少,而《明史》循吏篇却收入了王源的生平事迹。王源耿直谏言、爱民惩霸、兴学重教、筑堤修桥,在他履职过的河北深泽、江苏松江都留下了极好的口碑。他主政潮州九年,其官声直追韩愈。潮州人为其建祠长年祭拜。

大家都知道龙岩地名源自龙岩洞,龙岩洞最有价值的石刻铭文就是王源的《龙岩记》。其文字生动绚美,“壁右涌出一条如柱,黄色鳞甲,恍若真龙,头角手足不露,至顶而止”,此即龙岩洞因“龙”而名的由来。王源著述颇丰,身后留下了《韦庵集》《书传补遗》《家礼易览》《异端辨》等书籍,为龙岩文化宝库增添了奇光异彩。

概而论之,撰写王源这位一代风流人物,有着重大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作者的这部作品,丰富了当代龙岩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的创作成果,洋洋三十多万言的大块文章宣传独领风骚的龙岩历史名人,时下并不多见。这部长篇传记文学,准确地把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讴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高尚的家国情怀,诠释了王源世世代代深受人们敬仰凭吊的原因所在。

长篇小说创作不易,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创作更难。难就难在必须占有大量史料,而且还要具有正确的唯物史观;难就难在必须具备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力,而且还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百科常识,否则硬伤、笑话难免。王源的历史地位很高,民间传说不少,但见诸史册记载的文字并不是很多,创作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也许因了作者的祖屋与王源的祖山相邻,自小听闻了王源的许多传说,也许因了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职业爱好,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热爱家乡,深受这方热土哺育出来的先哲圣贤们的精神影响,把传承弘扬龙岩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己责,撰写王源成了夙愿,于是,作者选择采用“别传”这种长篇传记小说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王源。

古之作传,列于家谱者为家传,列于史乘者是史传这些统称本传。本传以外的传记或对本传的补充记载,则为别传。别传,是与本传(正传)相对的传记,是本传内容的补充与衍生。

为了写好这部别传,作者煞费苦心,于龙岩、潮州、松江诸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族谱和传说。为此,他废寝忘食、辛勤笔耕,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之原则,围绕王源生平的重大事件,构建编织相关人物烘托渲染,让主人公的形象更趋丰满,情节更加真实可信。

对手头掌握的史料,作者深思熟虑,始终告诫自己必须高屋建瓴,开篇布局立足点要高,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把握。他在后记中直接阐明了自己写作的指导原则,那就是“将王源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放到华夏文明与龙岩文化由弱变强,由衰转盛的社会变革的历史画卷之中,放到中国社会从元朝末年战火频仍、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低谷,转向明朝初期‘洪武开天’、‘永乐中兴’、‘仁宣之治’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历史高峰演变的伟大史诗里……

有了王源所处的明朝初年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的衬托,加上龙岩、深泽、松江、潮州以及南方、北方各种人文地理、风情民俗,文人诗词歌赋、乡井说唱童谣乃至传说故事等的有机结合,作品内容十分丰富多彩。于是,思如泉涌,笔走龙蛇,流畅生动的文笔描叙,五年前《王源别传》就雏形已具,全书呼之欲出,但作者并不满足,近两年又将初稿反复增删修改,如今终于付梓问世。

作者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严谨,写历史题材因为年代久远,古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官场交际等级规矩......与现在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没有扎实的功底,可靠的考证引据,想当然必然出错。作者在这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他刻苦学习并虚心向行家请教,做到没有把握的不写,防止硬伤与错误。书中第三章第二节“鲤跃龙门”讲述王源一路过关斩将,县试、府试、院试旗开得胜,尤其是乡试、会试、殿试王源卓尔不凡,头角崭露。作者在这一章节里,展示了自己消化史料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

八股开科取士起自隋唐,到了明代,已经臻备有加,规矩森严,殿试情景,皇家威严,礼仪排场,考生百态,作者将如此宏大的场面、众多人物叙述得有条不紊,丝丝入扣、繁简适宜。读者阅毕,便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对古代仕子鱼跃龙门的辛酸艰难有了深刻体会,同时大涨知识,明了秀才、举人、进士三者区别以及赶考、中考必须遵循的繁文缛节,庆贺方式。

毋庸讳言,在古代历史题材的创作中难免涉及皇家建制、宫闱礼仪、文臣武将的衣冠品饰、上下级书札行文、宾客宴席礼乐流程等等,各种规矩讲究,这些一般不易弄太明白,往往容易出错。涉及这些具体细节的繁杂描写,需要认真、谨慎,理智、有度。作者在这方面拿捏得体,除必要的细节,他在创作中更注重并沉湎于今人与古人的情感沟通,让主人公在自己的笔下鲜活起来。

应该说《王源别传》比较偏重人物史实的记叙,有别于小说演义在故事曲折、矛盾冲突、人物塑造、线索铺垫等方面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创作形式。虽然在人物心理变化情感交织的深度刻划方面尚有欠缺,在想象虚构方面尚不够大胆;但是作者却能够紧紧地抓住重大事件的关键节点刻划塑造人物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通篇清新流畅,章节分明,联系紧凑,回目与小节颇用心机,诸如“翰林观政,忧国忧民,直谏逆龙鳞”、“出知深泽,爱民如子,蒙难见真情”和“洪武开天”“笾豆有楚”等等,形式与音韵节奏相结合,给人留下了美的愉悦。

作者有散文创作的功底,故而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散文的意境之美和文字之美。比如:“客船徐徐进入松江城,只见河道两边谷仓林立,码头上人们将四面八方运来的一麻袋一麻袋的稻谷卸了下来,又将一布袋一布袋的大米或者一大摞一大摞的布匹装上货船运往远方。整个码头,船夫停船与开船的招呼声,船工卸货与装货的号子声,夹杂在一起......街道两边商店横七竖八地挑着米行、布店、粮店、绣坊等大小不一,色彩斑斓的旗幡,一间紧挨着一间。米行粮店里,尽是华亭特产的雪白雪白的大米和金黄金黄的菜籽油;布行绣坊中,全是松江出品的美布和顾绣......加工作坊,砻谷舂米的、蒸仔榨油的,纺纱织布的、缂丝绣金的......男女老幼、来来往往、摩肩接踵;大店小铺,家家生意兴隆。农贸市场,一笼笼鸡鸭鹅兔、一桶桶鱼虾蚌蟹,活蹦乱跳;一筐筐金橘蜜柚、一担担萝卜白菜,肥美鲜嫩。茶楼酒肆,宾朋满座,南来北往的、从政经商的、传教求学的、交友结社的,人声鼎沸、络绎不绝。”这些描叙,再现了明代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繁华景象,而且在茶楼酒肆、市井勾栏、码头商铺、籴粜交易、民俗风情的铺陈勾划中,让人读出了几分《清明上河图》的景致和味道。

《王源别传》成功地塑造了王源这位明代能臣廉吏的鲜活形象,它有别于民间传奇、乡土故事,但又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透出作者对龙岩历史文化名人的尊崇,对家乡故土的热爱。《诗经·小雅·小弁》有“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说,作者就是本着龙岩乡亲千百年追逐美丽梦想的进取精神,虽是文人手中纤笔,却灌注血脉中奔涌的激情与满腹崇敬,为桑梓而歌,为杰出风流人物而颂。初次长篇创作即能获得如此可喜的成果,祝贺之余,人们有理由期待他锐意进取,在长篇创作上继续努力,为弘扬龙岩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 2007-2021 LongYanRen.cn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45889号-1 页面执行时间:78.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