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美丽家乡 - 文化传承
发表日期:2017年4月1日 作者:欧贤东 编辑:long 有4532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白沙南卓:一派溪山千古秀

 

    早就听白沙的一帮学生说,南卓秀美至极,十分值得玩味!这次,跟随闽西文学院、新罗区旅游局组织的“白沙笔会采风团”走进南卓,耳濡目染,果然峰峦扶地、烟波接天,意韵隽永、大美无边!


站在村口的观景平台,只见对面的老鹰山,像一只硕大无比的苍鹰张开双臂振翅高飞。其挺直的脊梁和健硕的身躯,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村子中央的同心公园,灵动而又巧妙地将整个南卓分成了前洋和后洋两大片区。前洋平坦开阔,成片成片的稻田与疏密有致的古宅新居交相辉映,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澜、意韵隽永的田园山水画廊。后洋小巧玲珑,层层叠叠的梯田上面镶嵌着一个又一个的生态果园,间或稀稀疏疏地散落着几幢楼房,古厝绿树相互映衬,俨然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东南的龙潭岐和南山盂,宛若两条相约而至的巨龙,在村口的“接龙亭”风云际会蝹蜿一脉,共同守护着南卓子民百世的安宁和万代的兴隆。而从西南勾刀岽、国公尖以及老鹰山所形成的两大峡谷中流淌出来的潺潺溪水,在吉长坑相聚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天池”,之后再流金溅玉跳跃着流过村庄,像一条飘逸的缎带将吉长坑、卓贤、南山圳这三个翡翠般的自然村落紧密地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四面群山环绕、中间溪水长流的人间仙境。

这溪流虽然规模不大,可名气却非同小可。根据陈禹源先生提供的《南卓村志手稿》记载,1567年,也就是大明穆宗隆庆元年,明代第13任皇帝朱载垕刚刚登基。当他得知朝廷官兵耗费了多年的时间终于平定了漳平香寮苏阿普的农民起义之后,欣然接受岭兜廪生曹文烨的《建县八议》,决定从龙岩、大田、永安三县中析出部分乡村建立“宁洋县”,以“宁靖”县治所在的“双洋”及其周边的乡村。可万万没想到在勘定县界时,竟以南卓这条小小的溪流为界,溪东南的南山圳仍然属于龙岩县,而溪西北的吉长坑、卓贤,则与珍坑、陈地、邹山、小溪、营兜、大科、罗畲等七个乡村一道划归宁洋县,创造了一条小溪润泽两县大地的人间奇迹。直到389年后的1956731日,中共龙岩地委、龙岩行政公署正式发文撤销宁洋县时,卓贤和吉长坑才与一溪之隔的南山圳“破镜重圆”,重新回到龙岩县的怀抱。

正是因为有着“一山旺两洋、一溪润两县、一亭接双龙”这样特殊的风水格局,所以自从白沙开圩以来,有志在白沙发展的姓氏,大多都在南卓寻得一方藏风纳气、得水聚才的宝地,建祖屋、修祖坟,蓄势贮能、繁衍生息。除了至今仍在南卓水乳交融、共襄发展的廖、陈、吴等三大姓氏之外,刘、朱、黄、张、俞、卢、连、肖、麻等十多个姓氏都在南卓留下了发展的足迹。南山圳的友谊堂、聚德堂、赞德堂、南山堂,卓贤的翠德堂、诒燕堂、永盛楼,吉长坑的举人楼、永兴楼等古代建筑,都见证了这方热土地灵人杰、物阜民丰的兴盛景象,铭记着历代南卓人崇文尚武、勤耕善读的璀璨人文。这些建筑,黛瓦白墙、飞檐翅脊,门楼走廊、中堂后厅、附厝边落,结构精巧、层次分明,不少梁柱斗拱、门窗屏风,还雕龙画凤、镂花刻字。特别是诒燕堂门厅屋脊上那尊面朝东方、端骑战马,张弓搭箭、威风凛凛的“后羿射日”雕像和天井中央近万枚鹅卵石镶嵌而成的罗盘,其“天池海底、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二十四山、七十二龙、三百八十四格”的内盘和“天心十道”的外盘,天圆地方、精致玄妙,令人不得不叹服南卓先人独树一帜的匠心和非同寻常的造诣。

南卓的先祖们从明初陆陆续续开始来到这样一个“吉瑞长安”的风水宝地,过着“采菊东篱下”的悠然生活,勤耕善读之风日益兴盛,居住人口也由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后来几百上千人。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整个村庄民风淳朴,“卓越贤能”层出不穷。在从军行武方面,卓贤陈氏的第八世祖陈士恺,先是作为明朝的府兵,在剿匪、抗倭等战斗中屡获战功,被任命为漳州东城门守将,成为郑成功之子郑经的一名干将;后又顺应时势与李光地、姚启圣等文武大臣一道成为清军的精锐,先在攻打漳州、收复厦门等战斗中屡建奇功,晋升为“延平副将”和“福宁总兵”;后又因救驾有功,被康熙皇帝敕封为二品武官,并御赐了一把长175厘米、重4.25公斤的“御制指挥宝刀”,祖孙三代男被追崇为“荣禄大夫”,女被赐封为“一品夫人”。在科举考试中,道光元年(1821),卓贤廖氏第三十六世祖廖成焕在辛已恩科中荣升“岁进士”。道光四年(1824),南山堂吴氏廿三代长子吴熏附,参加龙岩州学的选拔考试,擢升“贡生”,后来出任宁洋知县。道光廿九年(1849),吴氏第廿三代四子吴芳,在州学考试中脱颖而出夺得“选魁”,后来前往陕西任职。乾隆四年已未(1739)九月,南山堂吴氏裔孙吴汉波在漳郡江东被推为“文坛高手”,之后历任漳州府龙溪县训导、台湾府台湾县训导和台湾县教谕。光绪五年已卯(1879),廖氏裔孙廖晸融在龙岩州组织的乡荐中成为“贡生”,赢得了进入国子监学习深造和出仕做官的资格。虽然几百年弹指一挥间,但这些武士文人所留下来的宝刀、旗杆和“岁进士、选魁、文魁”等赞匾,至今仍然傲立苍穹、高悬厅中,生动地展现着历代南卓先人“培兰植桂、进德修业,崇文尚武、勤耕善读”的崇高品德和优良家风。南卓人能歌善舞,每年祭祀民主公王和张天师的“做福”和“庙会”,都载歌载舞、好戏连台。舞狮成为传承两百多年的传统节目,器乐演奏一直都是南卓人引以自豪的拿手好戏。其咸丰八年(1858)手抄的曲本《颖川泼水记》,后来成了龙岩民间歌舞《采茶灯》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力的物证。


这些优良的传统和淳朴的民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南卓人。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1929年,闽西人民欢天喜地地迎来朱德和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南卓百姓也兴高采烈地迎来了红四方面军第二、第三纵队进驻白沙。他们在红军主力的支持下,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自己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苏维埃人民政府,大家推选吴廷富担任主席,带领全村人民轰轰烈烈地开展土地革命。廖镜山、廖镜华、廖有彬、廖友兴、吴文燧、陈水良等一大批热血青年还踊跃参加了红军。

1934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红军被迫进行战略 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九团奉命留守在岩连宁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吴启泰、罗文钦等南卓人不俱国民党军队的疯狂报复,仍然暗中资助着游击队,其他乡亲也悄悄地帮护着这些游击队员。

193777 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国民党在全国人民的声讨声中被迫停止内战,开展国共合作,联合抗击日寇。8月,浴血奋战了三年的龙岩游击队及其兄弟部队奉命聚集白沙整训,之后改编为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其政治部就设在南卓的黄家厝。张鼎丞、邓子恢、俞炳辉、谢育才、罗忠毅、魏金水等人都经常聚集在这里共商联合抗日大事、处理军政日常事务,筹备中共闽粤赣边临时党代会的各项会务。109日至15日,中共闽粤赣边临时党代会在南卓吴氏祠堂如期召开。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指示,总结了三年游击战争的成果,遵照中央决定撤销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张鼎丞当选为书记,方方、邓子恢、谭政林分别为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和军事部长。这次会议是边区党组织适时实现战略转变、组织边区红军改编奔赴抗日战场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于加强边区党组织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统一领导,对于巩固和发展闽西南革命根据地,对于创建党在南方的抗日战略支点,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在翠德堂后墙的那条“发展农村经济保障战时农产品的自给”的宣传标语,就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南卓的革命先辈吴木泉、陈洪云、吴炳发等人,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参加革命,成为新四军二支队第三团的一名战士,奔赴抗日主战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争取民族解放的壮丽诗篇。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南卓人民更是奋勇当先。他们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山美水美的生态资源环境,群策群力做好茶、竹、烟、果等“农”字文章,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做强“养”字文章,走绿色环保循环种养之路;做大“游”字文章,开发旅游景点、发展农家乐,走生态旅游强村之路。经过几年的持续打造,南卓的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车又一车、一群又一群的游客,前来观赏瀑布、探访民居、品尝农家美食。特别是每年1112月的“芦柑采摘节”,更是成了龙岩乡村旅游的一大品牌。人们从四面八方前来南卓村,一边采摘“闽西第一芦柑”,一边品尝“白沙最美河鱼”,还可观赏独具特色的南卓舞狮表演,参加村民自办的“农产品交易会”……正是因为如此南卓成了新罗区的“十大魅力乡村”、龙岩市的“传统村落重点培育村”、福建省的“卫生村、生态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村”。对于未来的发展,村“两委”早就胸有成竹。村主任廖木荣先生介绍,南卓人正撸起袖子,一方面进一步做大“采摘节”,增加杨梅、西瓜、百香果、早熟柑桔等品种,让前来南卓观光旅游的客人一年四季都有摘不完的生态果,一天到晚都有玩不尽的农家乐;另一方面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力争早日把南卓打造成一个集“古村落文化探寻、原生态旅游度假、环水库观光休闲、茶文化养生体验、野趣谷亲水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

智水仁山千古秀,奇珍异果四时香!大凡游过南卓的人,都会芳心萌动,渴望在“南山”结庐,与“卓贤”为邻,成为一名尽情享受山水人文的“吉(瑞)长(安)”之人!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 2007-2021 LongYanRen.cn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45889号-1 页面执行时间:77.8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