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惟同志的亲属和生前友好,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济济一堂,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最后送一程张惟同志远行。早晨,天公不作美,凄风苦雨来,可这分明不就是上苍泪眼相送的诉说?!眼前,天公又作美了,雨停了,天放晴了放亮了!
2015年5月13日20点56分,张惟同志因病逝世,享年83岁。
忽闻子夜传噩耗,独倚寒窗泪满襟。
张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优秀党史和文化工作者、闽西当代红土地文学和影视文学的奠基人、著名作家、离休干部、福建省文史馆馆员、闽西作家协会创会主席、龙岩市文联名誉主席、龙岩文化研究会会长、闽西文学院院长。
张惟原名张汉荣,龙岩东肖人,1932年11月7日出生于新加坡,幼年时期回到家乡,先后就读于振桂小学、龙岩县立初级中学(今龙岩一中)、省立龙岩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49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独立第五团挺进龙岩,年仅17岁的青年学生张惟毅然投笔从戎,考取闽粤赣边纵文工团。1950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张惟同志先后在福建军区第八军分区文工队、华东军区南京大华电影院、华东军区图书馆、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任职。1958年,张惟同志响党的号召,转业到北大荒农场。1964年,张惟同志调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 1972年,被下放到永定劳动。1975年,龙岩地委成立文学创作组,张惟同志出任组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惟同志曾任龙岩地区文化局局长、龙岩地区文联主席等职,并兼任过龙岩地委党史办主任、龙岩地区方志办主任等职。1994年,离职养休,但他离而不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张惟同志党性原则坚强,敬业精神可嘉,工作成绩显著,社会威望崇高,获得过福建省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称号,被福建省文史馆聘为馆员,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张惟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事业,热爱文学。张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大气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从新加坡渡海回国,从首都北京转战北大荒,再从福州回到故乡龙岩,足迹跨越大半个中国,说到底,张惟还是一个引以为骄傲的“闽西子弟兵”。回顾张惟同志一生,他最辉煌耀眼最引人瞩目的成就和贡献莫大于文学——可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甲子笔耕著作等身,半世纪文创鸿篇耀世。张惟同志是闽西当代红土地文学的奠基人,人称闽西红土地文学的大家、大师、大帅,是闽西、福建乃至中国红土地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从1947年开始长达68年的文学生涯里,张惟同志创作了大量“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著作出版了20多部散文集、长篇小说、传记文学、影视剧本,湟湟千万字。张惟同志是龙岩本土第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两度代表出席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他创作了福建省第一部彩色电影《血与火的洗礼》剧本,创作了《爱国者王源兴》等优秀传记,还以70高龄创作了70万字大气磅礴的鸿篇巨著《血色黎明》,名列当年中国文学“史诗类”三部代表作品。早在1997年张惟文学创作50年之时,项南同志亲自挥毫盛赞:“来自蓝海洋,扎根红土地。笔耕五十载,翰墨洒神州”。2012年,在张惟文学创作65周年座谈会上,福建省文联对张惟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先生风范播闽西,大帅声誉传千秋。张惟同志不仅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成为闽西当代红土地文学的名片和荣光,而且引领闽西文学队伍打开一片晴天朗朗,成为闽西当代红土地文学的旗手和灵魂。他不仅是闽西当代红土地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而且是闽西当代红土地文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也是闽西、厦门乃至全省文学界老少皆宜有口皆碑的良师益友。他,谦谦君子,休休有容,胸怀坦荡,他,慧眼识珠,乐于助人,奖掖后学。他曾主持开办过10届文学讲习班,发起和组织了15届“红土地·蓝海洋”笔会,这个绵延持续了25年连接厦门和闽西的笔会是山海协作的文学标本,也是全国唯一的同一命名、同一主题、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学笔会,成为中国文学界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他的影响、组织、带动下,闽西红土地文学大军异军突起气势磅礴,在他的培养、提携和扶助下,一批又一批作家茁壮成长,不少佼佼者成为享誉全国的著名作家,特别是从闽西大山走出去的著名作家张胜友先生对张惟老师饱含深情:“四十载同道心恩重如山。”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阴阳二隔。张惟同志与世长辞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精神不朽,风范永存,音容长在,他的名字必将名垂中国文学史册,他举起的当代红土地文学大旗必将在红色的闽西土地上高高飘扬。
离别,是为了另一次的远行。张惟同志驾鹤离我们西去,让我们道一声:张惟同志,您一路走好!再唤一声:张惟同志,您安息吧!
谢谢大家!
(作者系龙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