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美丽家乡 - 文化传承
发表日期:2014年6月23日 作者:欧贤东 编辑:long 有229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欧贤东:情倾龙岩洞 ——传记文学《王源别传》节选

情倾龙岩洞
——传记文学《王源别传》节选

    1450年,大明景泰元年庚午,时任福建宪佥的广东博罗人李公颙按临龙岩。公务之余,在知县唐谦,乡贤王源、苏孔机、郭百川等人的陪同下游览龙岩洞。
    他们一行骑着高头大马,从县衙出来,经坊前街出南门,过龙津桥往东,直奔翠屏山。
    大约走了四五里的路程,只见一块巨大的山石横卧在半山腰间。石峰兀立,犹如一只只雨后的春笋破土而出,充满着勃勃的生机。石峰下面是三个大小不一、紧密相连的山洞;周围一片大大小小的建筑星罗棋布。
李大人一行策马来到龙岩洞的牌楼前,只见章良驹等人早已等候在那里。
他们一翻身下马,章良驹就让几位庙祝帮助大家把马拴好。
王源向章良驹介绍:“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建宪佥李公颙李大人。”
    章良驹连忙施礼:“久仰、久仰!”
接着王源又向李公颙介绍:“这位是我们龙岩著名的乡绅,也是龙岩洞理事会的理事长章良驹先生。有关龙岩洞维护管理等各方面的具体事务都由他全权负责。”
    章良驹满面笑容:“欢迎李大人莅临龙岩洞按察赐教!”
    他们一边说着,一边往龙岩洞方向走去。来到洞前,唐知县看见李大人一直在欣赏洞口“龙岩洞”那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向李大人介绍:“这三个大字,乃王太守王启泽大人的手迹!当年他老人家还在潮州知府的任上。王大人一听章良驹说龙岩洞及其洞前的亭台庙宇被山洪冲毁,淤积的泥石堵塞了进洞的道路,整个龙岩洞景区零乱不堪,急需恢复时,就毅然将刚刚领到的月俸全部交给了章良驹。并再三叮嘱章良驹,龙岩洞是河洛文化的见证,是所有华夏龙岩人的灵魂依归,一定要同心协力尽快修复好、精心保护好!章良驹十分感动,拿着王大人捐献的俸禄立马回乡,在家乡又募集了不少的资金。当时恰好都督范公雄带着一批抗击沙县邓茂七农民暴军的士兵驻扎在龙岩洞前。章良驹便让这些士兵配合泥工木匠,清除了壅塞的泥土,并用石头砌筑了台所院落,重建了堂庑馆宇,重塑了大小佛像,新置了一批法器。王大人告老还乡之后,即邀请章良驹一同前来龙岩洞。当他听到乡亲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踊跃参与修复工程;看到修复之后的龙岩洞及其周边的景致比之前更加宏伟壮观,洞内洞外各个方面的管理比之前更加细致到位时,十分高兴。”
    章良驹接过唐知县的话题:“这时,我乘机向王大人索要墨宝,以提升龙岩洞的品位。王大人欣然答应,当即让人取来笔纸,健笔写下了‘龙岩洞’这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我立马吩咐工匠将这三个大字镌刻在了这洞口的上方。您看,这就是风格独特、别具一格的王氏书法,一点也不逊于他的老祖宗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功力!”
    李公颙仔细欣赏着这三个“凤”型的大字,赞叹到“你们看,这三个字字字圆润饱满,每一个笔画都苍劲有力,上小下大结构沉稳,凤字造型飘逸洒脱。其独特的结构和老辣的笔触,真可谓自成一体,一字千金啊!”
    “李大人过奖了!说得我王源真有点不好意思了。谁都知道您的书法功底,我那点雕虫小技,简直就是班门弄斧、丢人现眼了。走、走、走,敬请李大人往洞里走。洞中景色才是无价之宝、价值连城呢!”
    于是,他们一行就从石峰西北面那个半开的洞口进入洞内。走过狭小的前洞,他们就来到了中洞,后洞深邃的洞口也就清晰可见了。
    站在中洞,李大人终于明白,这龙岩洞的前洞和中洞,都是北面敞开的半洞,只有后洞才是完完全全的山洞;且前洞最小,宛若一个小小的门厅;中洞最大,犹如一座豪华的宫殿;后洞深不见底,好似一间储满宝藏的密室,充满着神秘的色彩。站在宽敞明亮的中洞,只见整个山洞平坦而高大,可以正襟危坐二三百人。洞顶无数条青白的小龙飞舞其间,栩栩如生。洞的右边,一条黄色的巨龙,刚劲有力、直冲云天。洞的左边,一条青龙口含龙珠,婀娜多姿、翩翩起舞,微颌的嘴角不时淌落几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滴滴哒哒、错落有致,颇有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情画意。
    王源指着洞顶的这些飞龙对李公颙说:“李大人,正因为此洞洞顶的岩石上盘旋着这么多的飞龙,所以我们家乡的先人才把这洞叫做龙岩洞。”
    “据说龙岩洞的洞名,还与三国东吴首领孙权的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苏孔机接过王源的话题向李公颙介绍说,“当年孙权的曾孙、东吴最后一任皇帝孙皓被晋武帝司马炎打败之后,其家人一路南逃进入了福建。他们跃过闽江,穿过泉州平原,后来又溯着九龙江而上,来到了其中一个源头——龙津河边的一个大盆地,在河东的半山腰间找到了这个山洞,便在这里安顿了下来。日久天长,他们发现这个山洞洞顶大大小小的纹路极像皇帝龙袍和皇宫梁柱上的飞龙。所以就把这个龙栖苍岩的山洞叫做龙岩洞;洞前缓缓流动的河水,就像龙咀中流淌出来的津液,又叫做龙津河。因此后来世世代代的龙岩人就把这洞叫着龙岩洞,这河叫着龙津河;不少地名及建筑的名称都冠上了‘龙’的字号。”
    王源接着说:“这个山洞,见证了龙岩发展的世事沧桑,凝聚着历代龙岩人对故土和祖先、自然万物与历史人文的的深厚情感。所以我们的县名也就源于这个山洞,叫着龙岩县了。”
    李公颙第一次听说,颇为新奇:“哦——这应当有个什么典故吧?”
    王源回答:“对,确实有个小典故!那是在唐代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为了加强福建、江西、广东三省边界地区的管理,奏请朝廷批准将潮州北部、虔州东部和福州西部的部分土地和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的三千多户人家合并起来设立了汀州府,领长汀、黄连、新罗三县;并将原来的新罗县治,从汀江流域迁到了九龙江上游的苦草镇。唐开元二十四年苦草镇升格为县,县名即为新罗县。然而,当时整个龙岩从文人雅士到布衣百姓都不能接受。因为大家认为无论是从山水人文,还是历史沿革,这‘新罗’都与我们没有一点搭界,所以当即联名上奏,要求朝廷以县南翠屏山麓的名胜古迹龙岩洞为名,将县名改为龙岩县。睿智开明的唐明皇李隆基觉得颇有道理,便于唐天宝元年让著名诗人李白起草诏书,自己亲自御批,将仅用了6年时间的‘新罗县’正式更名为‘龙岩县’。从此这片广袤的土地,就真正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龙骧虎步、龙飞九天!”
    李公颙听王源这么一说,终于明白了:“哦,原来是这样。之前我还一直以为,因为这洞在龙岩,所以才叫龙岩洞呢?看来不俯察下情,就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会闹出本末倒置的大笑话。”
    王源真心佩服李大人的睿智,感叹说:“李大人知微见著,总能从生活的细小事情中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佩服,佩服啊!”
    李公颙说:“看来这个龙岩洞可真有灵气,像我这样一个愚不可及的老朽畅游一回,脑袋瓜儿竟能与进士及第、翰林观政、曾经陪侍过太子读书、辅佐过皇帝执政、声名可追比韩文公的潮州老太守一样灵光。看来今后可得多来这里几趟啰!”
    李公颙这么一说,在场的所有人都开怀大笑起来。
    他转身看到洞壁正中那个砵状的凹槽,询问王源:“这是什么?”
    王源有意让知县唐谦在李大人面前表现表现,便让唐知县解释。
    唐知县走上前去,把食指伸进凹槽上方的小洞,解释说:“这里有一个手指般粗细的小洞,深不及底。这就是人们一直传说的可以漏盐漏米的地方。据说,这洞冬暖夏凉,居住在洞前庙里的和尚严寒酷暑都会跑到这洞里来取暖纳凉。这一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和尚们没有办法外出化缘,只好挤在这洞里相互取暖。正当大家饥肠轱辘的时候,这砵状的凹槽里就叮叮当当地漏下了一些大米和食盐,正好让大家吃饱,之后每天都定时定量如此往复。那一天,一个胖和尚吃了饭之后余兴未尽,于是心血来潮,拿来烧火的铁钳,想把这小洞捅大一点,好多漏一些盐米,既让自己也让大家吃得更饱一些……可没想到这么一捅,不仅没能捅出更多的盐米,反而连原来那么一点定量供应的盐米都不再滴漏了。因此大家只好忍饥挨饿。那位胖和尚后悔不已,逢人就说:“贪心害了大家,也害了自己!”
    李公颙接过话题,打趣地说:“是啊,贪心害了大家,也害了自己!我们可不能太贪心哦。这样绝妙的胜景,我们留连忘返,一下子就想把它尽收眼底,是不是太贪心了。怎么样,我们还是留下一些优美的景致,到洞外去看一看哦?”
    说完,几个人就谈笑风声地走到了洞外。由于刚才大家一心都想尽早领略龙岩洞内的景致,所以洞外的风景都来不及仔细观赏。现在出来一看,别有洞天。只见洞左的观音庙一大四小五间正堂庄严肃穆,旁边的门庑回廊结构紧凑。中间正厅,南海观世音菩萨妙相庄严端坐莲台,两边善财童子和转身成佛的小龙女分立左右。厅中的供桌上烛光摇曳、香烟缭绕,前来参拜的信男信女虔诚至致络绎不绝。庙的右边,有一泓被叫着“龙湫”的泉眼清澈见底,微映蓝天。清冽的泉水叮叮当当缓缓地绕过庙宇右边的回廊流进了庙前的水池。池水清澈晶莹宛若玲珑剔透的玉石。池中一群又一群的小鱼在石头假山与池中花草之间欢快地追逐着、嬉戏着……
    他们穿过六角亭,来到了景忠祠。王源告诉李大人:“这是龙岩百姓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及其勤王的部队驻扎在这里而建立的一个专祠。一百多年来一直香火炽盛!”
    唐谦接过王源的话题说道:“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为了保护幼小的恭帝赵显,文天祥率兵勤王转战于闽粤赣边。龙岩江山的郭铉郭鍊兄弟积极响应,带领数千乡勇跟随文天祥,战雩都、攻会昌、下梅州,英勇跷战屡获战功。所以那时龙岩城乡便成了文天祥及其勤王部队的一个大本营。一次,部队从江山孟村转移到翠屏山麓的龙岩洞,深夜经过龙岩城。为了不惊扰百姓,文天祥要求每个士兵都口衔枚枝轻声快步疾驰。据说这还是成语‘衔枚疾进’的由来。第二天一早,城里的百姓知道后深为感动,主动杀猪宰羊捐粮捐菜,敲锣打鼓送进军营犒劳官兵。那一段时间,部队驻扎在龙岩洞,不仅没有损坏这里的一草一木,而且还帮助打扫卫生、清整道路,军民关系情深义重、水乳交融。后来部队途经适中倒岭转移到了漳州一带。龙岩的百姓始终念念不忘这样一支纪律严明的部队,特地在这里建祠立碑永兹纪念。”
    李公颙说:“龙岩百姓对文天祥的勤王之举大为赞赏,郭铉郭鍊兄弟及众多乡勇为此流血流汗,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祠立碑永兹纪念,应当、应当!这景忠祠,既表达了龙岩百姓对文天祥及其勤王部队赤胆忠诚的无限景仰之情,也真实记录着龙岩百姓忠于朝廷、珍爱民族的一片赤诚之心。这个专祠建得好,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对后世也颇有积极的影响啊!”
    他们一行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不知不觉又沿着小洞左边的那个狭小通道拾级而上,穿过两座骈列的石峰,来到了几间毁弃多年的老宅边的紫薇林。
    只见紫薇林下,怪石嶙峋,有的像猛虎,有的像雄狮;或作腾跃状,或呈趴卧形;有动有静,栩栩如生、浑然天成。再往前几步,有一块裸露的石头,顶部平坦如坪,可以同时站立一二十人。四周花草繁茂、修竹成林。山风吹来,如波涛翻滚此起彼伏,似玉器相亲叮当悦耳,景象生动活泼,令人心旷神怡。站在这山头上,极目西眺,整个龙岩城的景色尽收眼底。
    王源如数家珍地向李大人介绍:“龙岩城内三山、外三山,山山拱卫;一大溪、两小溪,溪溪柔情。城墙内,梅亭山、清高山、大葑山茂林修竹宛若庭中小苑;城墙边,北砦山、虎岭山、登高山峰峦叠翠犹如屋后花园。西门外,龙门溪水缓缓绕城膝;南门前,丰溪小溪款款入情怀。青山之下绿水之滨,大街小巷交错纵横;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货栈地摊琳琅满目;茶馆酒肆人声鼎沸,驿站码头车水马龙。岩邑四至,东起东宝春云,南呈奇迈岚光,西现紫金晴雪,北出叠嶂九侯;龙城上下,虎岭松涛涤烦、龙川晓月静心、双井流泉濯缨、登高独秀萧爽。古往今来,地灵人杰、贤能辈出。”
    一直跟在大家后面的郭百川突然冒出一句:“正是因为龙岩天钟灵、地毓秀,才人辈出,所以龙岩的风水才会遭人妒忌、受人暗算,曾经一度被人破坏!”
    李公颙之前也曾听说过龙岩风水被占之事。虽然龙岩地属山区,开化时间较迟,但从唐朝开始就有人在政坛和文坛上崭露头角。唐末的翁刘即以明经立举进士,出任泗州刺史。到了宋代,朱熹四次悬榜劝谕龙岩‘力倡儒学、务宣教化’,龙岩尊孔倡儒之风更是与日俱盛,出现了“一家五代相继高中进士”、“兄弟叔侄连续三榜擢升翰林”和“同胞兄弟同登皇榜”等文化盛事,就像程垣这样的草根诗人其作品也被收录了《四库全书》的《江湖后集》,其清新流畅的诗句、超凡脱俗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内容,令人拍案叫绝。元朝初年,新兴的元朝政权对这样一个小小的山城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现这么多的英才,既妒忌又害怕;再加上南宋末年郭铉郭鍊兄弟率领数千乡勇冒死勤王屡获战功,使得这些人对龙岩更是恨之入骨。于是就以“龙岩城形似一只神牛。神牛即将成精,从此朝廷永无宁日”为由派人前来“挖掘四口井,套住牛四脚;兴建一方塔,拴住牛鼻子;困住神牛,占坏风水”。因此整个龙岩从宋淳佑七年(1246)连梦槐高中进士之后到永乐元年,期间156年始终无人翰林及第。一直到了永乐二年(1404)王源丰稔破天荒高中进士、擢升翰林之后,龙岩才又风水转向、日月重光,从此文风更为炽盛、才人更加辈出。
    所以李公颙劝慰郭百川:“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早已成为了历史。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了。你们看,如今的龙岩到处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催人奋进!就连我这老朽来到这里,都觉得浑身特别的有劲!”
    对于风水被占之事,王源倒有不同的看法。他对李公颙说:“许多人都说宋末元初龙岩风水被占,整个元朝日月无光。这些都仅仅是个传说。我倒更相信这是朝廷的制度与社会的文化所造成的。唐宋时期,唐宗宋祖奠定了太平盛世,连龙岩这样一个边远的山城都出了不少的人才;整个元朝,政权腐败、战火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即便凤毛麟角偶有几个有识之士也不愿为虎作伥而隐居山野。到了明代,洪武开天辟地、永乐内安外抚、仁宣柔怀施政,所以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城乡的经济就日益繁荣,社会的秩序就更加和谐稳定,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为丰衣足食,各级各类的人才也都心悦诚服脱颖而出、尽心尽责效忠朝廷。”
    李公颙说:“看来王太守教过太子读书、陪过仁宗执政,又曾在中国最为发达的沿海城市松江和潮州等地任过要职,所以眼界就是不一样啊!”
    他们几人就这样谈论着,从三台峰上走了下来,来到蝴蝶亭中小歇。只见亭子四周的柱子上龙飞凤舞地书写着一些吟诵龙岩洞的律诗。
    苏孔机念了一首知县陈瀛的七律:“翠石龙纹绝顶开,依稀脚底是蓬莱。千年丹灶云封住,百丈晶虬雨脉回。且喜聚星占太史,更夸灯火坐周台。地灵人杰原非偶,擘画谁知造化裁?”
唐谦也吟咏着同知丁一中的和诗:“群峰幽处异灵开,海上空传山有莱。洞壑千年谁作主?烟霞万叠共登台。惊将岩畔双龙起,唤取云中白鹤回。便拟结庐来此地,移文不用《北山》裁。”
章良驹正准备推荐知县陈懋芳的五律:“久慕龙岩胜,嬉游始自今。桃花浮画幅,霄和共鸣阴。不用招邀费,闲挥风月吟。醉来夸吏隐,烟点薄衣衿”时,见李公颙已经开口说话,立刻缄默不言。
    只听李公颙说:“龙岩洞自然景观天造地设,不可多得;人文景致顺手粘来,弥足珍贵。我们应当好好地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都了解这个名胜,令方圆几百里的文人雅士都慕名前来游览、品味这一名胜。之前文人墨客写了不少的律诗,这次我们游玩龙岩洞就撰写一篇韵文吧!我看这任务,就交给王太守,我们也可好好地领略领略王大才子这支如椽大笔的不凡功力!”
     王源爽朗地接过任务:“承蒙李大人抬爱,我王源就是肝脑涂地也要竭尽全力完成这一任务!好,拿笔来!”
     郭百川连忙叫庙祝拿来笔墨纸砚,铺展开来。
     苏孔机在一旁为王源磨墨。唐谦在前面帮助牵拉宣纸。
     李公颙一边看着王源飞驰的笔峰,一边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诵读着王源写下的文字:“渡龙津桥东行四里许,有黑石,尖峰峭峭笋如,乱列镇山。下居翠屏山麓者嵌岩,面北成一大石洞,邃若堂奥,上下宽平,约危坐二百余人。洞顶青白小龙纹纷然不可枚数,仰视骇人心目。壁右涌出一条如柱,黄色鳞甲,恍若真龙,头角鳞鬣宛然,口颊间有窍,滴水错落如珠。洞顶蹑级而上,右结土台,植以花木。大洞左一小石洞,前后有罅,可欹仄而入。”
     王源另起一段,李公颙继续念到:“源守潮时,章良驹往告曰:‘龙岩洞庙,山崩壅塞,壮观无所,请复之。’源曰:‘物之兴废,各有其时。此庙既为一邑之宏伟壮丽,若听其废墟,是邑名之所取诬矣。’于是捐俸为倡。适沙尤冠乱,都督范公雄等官扎营岩下,乐输助之。良驹僦工除壅土,用石砌甃各台所院落。于大洞前左旧址重构正堂五间,门庑、馆宇、像塑、法器、厨匽之类,比旧有加。”
     王源越写越快,李公颙也越念越起劲:“小洞左缘磴穿峡而上,至紫微间,有石狻猊,如舞跃俯伏,露顶足在地,宛若生成。前有磐石,上夷然可坐十余人。花竹萧森,翠色可挹。凭栏瞰玩,意兴适然。天风时至,如聆珮声,可资吟咏。诸山坳水少,惟有一脉清泠,循山腋至庙右,渟溜一泓,号‘龙湫’。遇旱,吏民祷雨辄应。庙下有池,水凝莹,鱼可明数。两石峰骈列在岩后,有屋基鳞次其上。故老相传,畴昔习静者养源于此。”
    王源蘸了蘸墨水,旋即又奋笔疾书。李公颙汲了口茶紧接着念到:“岩东三台峰,西望县治,市井繁华,楼阁高低,馆宇参差。长虹卧波,红绿相映。天晴欲曙,遥见城郭川原尽白。良久,三台峰顶悬碧空,驾出圆象,飞影龙川,如金盘濯浪,水光闪烁。或轻烟绛霞,蔽亏左右,愈致其奇。其他胜概,难以悉数。游衍者登高磐四瞩,神思飘逸,目眶宽朗,若置身在华岳之上,实南闽之胜境。”
    王源停了下来,仍在深思,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李公颙击掌叫绝:“好一个‘若置身在华岳之上,实南闽之胜境也’!真是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既勾勒出了龙岩洞的绝妙胜景,又道出我们几位游客的真实感受。今天我算是大开眼界,真正领略到了大才子的风采。人们说文如其人,这文笔与王大人执政为民的品格一样,完全可以追比韩文公昌黎老先生的风采!”
    李公颙转身嘱咐唐知县:“一定要把这么美妙的文章镌刻在龙岩洞的石壁上,好让后辈子孙世世代代都能欣赏到这样绝妙的景致,都能品味到这样字字珠矶的美文!”
    站在一旁的郭百川主动请缨:“诸位大人,这样的好事,就让我郭百川来效力吧!”
    大家一想,郭百川乃龙岩书画世家的传人,他的镌刻功底全城无从可及,于是齐声叫好。
    听大伙这么一说,王源眉头一展,提起笔来又加写了一段:“景泰庚午,闽宪佥博罗李公颙按临,询诸父老,告以邑因是岩而得名,骢马往观。顾谓源曰:天造地设,非人力所为,盍作文刻之石壁,以纪其景物,使后之人知所自也。”于是放下笔来,对着李大人说:“恭敬不如从命。既然李大人布置作业,我王某人当即认真完成。学生恭恭敬敬谨将作业奉上,敬请李大人大雅赐正!”
    李公颙连连摆手:“岂敢、岂敢!王太守才思敏捷、立意高远,下笔如神、妙笔生辉,这样的美文妙章连同龙岩洞的绝妙景致一起,定将流传百世、千古留芳!”    
    没几天郭百川即带领几个镌刻高手将这一篇字字珠矶的韵文龙飞凤舞般地镌刻在了龙岩洞最为显眼的石壁上。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的士民都把这摩崖石刻作为龙岩洞的镇洞之宝,精心加以呵护;都将《龙岩记》这篇韵文连同王源“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落三起、百世流芳”的动人传奇作为地方教材的必读名篇,吟咏传唱!

          (本文曾刊于2014年6月出版的《中国闽西文学院院刊》)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 2007-2021 LongYanRen.cn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45889号-1 页面执行时间:46.875毫秒